八年同植綠 情灑讀者林社會
現(xiàn)場熱火朝天
心情不錯
一起來種樹
掛上心愿卡
愛上這片桃林
我們用畫換樹苗
領樹苗
爺孫齊上陣
桃花盛開
為小樹澆水
人多力量大
谷雨時節(jié),500名新老讀者再次走進大青山哈拉沁溝,為北方新報讀者林種下700株綠植,為呼和浩特再添一抹新綠。
4月20日,在第50個世界地球日來臨前夕,《北方新報》第八屆大型植樹公益活動如約而至。在這個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原本灰白色的荒山披上了大片綠衣,有了“山桃紅花滿上頭”的美景。這一切,是廣大讀者、單位及社會團體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換來的……
園林部門支援樹苗
4月19日,呼和浩特市天空灰蒙蒙的,天氣預報有小到中雨。為了保障4月20日本報發(fā)起的大型公益植樹活動能夠如期順利舉行,由首府園林部門支援的400棵樟子松、300棵山桃樹苗提前一天送達哈拉沁溝水泥廠植樹點。從2012年開始,《北方新報》在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到來之際,都號召廣大讀者到大青山哈拉沁村水泥廠廢舊礦區(qū)進行義務植樹。多年來,首府園林部門積極響應本報公益植樹活動,每到活動開展之際,調撥一批批優(yōu)質樹苗運到新報讀者林。在一批批新老讀者的接力下,曾經生態(tài)受到嚴重破壞的采礦區(qū),如今滿眼綠色。云杉、山桃、丁香、連翹、稠李、白楊……在這里深深扎根。
4月20日10時許,調撥樹苗的呼和浩特市園林項目綜合服務中心的兩名工作人員來到植樹現(xiàn)場,仔細查驗山桃樹苗是否發(fā)芽,并查看樹苗是否適應這里的植樹環(huán)境。工作人員金喆告訴記者,要想提高山桃的成活率,必須保證樹苗沒有發(fā)芽。看到去年栽種的山桃花兒開得正艷,金喆稱要想樹苗成活率高,勤澆水很重要。
公交車接送讀者
4月20日,3輛58路公交車在終點站依次停放,讀者們將自駕車輛有序停好,走上公交車,三輛公交車滿載著一心播綠的讀者們,一路馳往草木回春的哈拉沁溝北方新報讀者林。
“我們每年都為新報植樹的讀者們提供綠色出行服務,降低碳排放,減少植樹現(xiàn)場車輛擁擠情況,用公交人的一份心,為首府建造綠色生態(tài)出一份力。”呼和浩特市公交五公司營運科科長董俊杰告訴記者。
當日,呼和浩特市公交三公司的工作人員也來到現(xiàn)場,進行義務植樹。
記者了解到,當日,58路公交車司機柴進開末班車回到終點站時,發(fā)現(xiàn)一位小女孩因沉睡坐過站,因終點站水泥廠過于偏僻,無法打出租車,柴進用私家車,將孩子安全送回家中。“第二天,小女孩的家長特意給公司打電話致謝,其實這沒什么,我們車隊任何一個司機,遇到這種情況,都不會坐視不管,”柴進告訴記者,自己曾多次為本報植樹提供公交出行服務,時刻保持首府公交人的一顆熱心。
綠化辦指導種樹
“今年的樹坑已經按照標準提前挖好,大大減輕讀者播綠時的工作量,但是為了保證樹苗成活率,安放樹苗、填土依然需要現(xiàn)場技術指導,”新城區(qū)綠化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植樹現(xiàn)場,綠化辦特意安排了技術員,為讀者挖坑種樹、鏟土培實、提桶澆水,提供技術指導。
“哈拉沁溝曾因水泥廠、白灰廠的存在,生態(tài)遭到一定的破壞,新城區(qū)將廠區(qū)設備全部撤出清理,實施了生態(tài)修復工程,通過自然恢復和人工干預結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對溝域進行平整、對坡面和山體進行綠化,讓哈拉沁溝的生態(tài)得到進一步修復,”新城區(qū)綠化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哈拉沁溝的生態(tài)恢復,也有新報讀者們多年來的一份功勞,協(xié)力共建的讀者林為大青山增添了一抹亮色。
“新城區(qū)計劃在2019年年底,新增綠地面積1600畝,實現(xiàn)綠滿青城,美麗首府……”新城區(qū)綠化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忙碌的志愿者
植樹地點引導、秩序維護、安全提示、工具回收……在當天的活動現(xiàn)場,由內蒙古公路交通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清水河界通行費收費所、內蒙古高路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組成的新報雷鋒服務隊志愿者們,可謂忙得不亦樂乎。
“大家好,今天參加活動的人數(shù)眾多,為了確保大家的安全,請有序乘坐公交車到達指定地點,尤其是帶孩子的家庭,一定要看好自己的孩子……”當日8時30分,在位于舊水泥廠院內的集合地點,志愿者們分頭囑咐著參與活動的讀者。確保所有人有序登上3輛公交車后,志愿者們最后上了車。
由于今年設有兩處植樹地點,20多名志愿者便兵分兩路,分別引導一大批讀者安全到達目的地。植樹活動開始后,志愿者們更加忙碌起來,除了分發(fā)工具、樹苗,他們還時刻維護著現(xiàn)場秩序,不斷提醒孩子們注意安全,不要打鬧嬉戲。雖然現(xiàn)場參與活動的讀者較多,但是在志愿者的努力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都有序進行著。
活動接近尾聲時,大部分讀者已經離開現(xiàn)場,此時的志愿者們仍在忙碌著,因為現(xiàn)場還有一部分樹苗待種植,他們又拿起鐵鍬,與剩下的10幾位讀者一道,將剩余的幾十顆樹苗栽進去。
采訪中,內蒙古公路交通投資發(fā)展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清水河界通行費收費所副所長朱丹明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fā)展理念正在這里變成現(xiàn)實,通過此次植樹活動,進一步喚醒了大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激發(fā)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
孩子眼中的世界
4歲的骉骉在媽媽的陪伴下,又一次來到了植樹活動的現(xiàn)場,這次他除了帶來了自己關于環(huán)保的繪畫以外,還想看看去年種的樹苗是否開出美麗的花朵;
5歲的楊默涵小朋友,畫出了一棵棵翠綠的松柏,希望自己種下的樹苗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6歲的邢溪城用畫筆繪出了去年和爸爸、媽媽一起植樹的場景,畫中,一家人用心呵護著一棵綠植慢慢地生長;
8歲的于熙智,畫了一顆蔚藍的地球,地球上有翠綠的樹木、廣闊的草地,還有歡笑的孩子們……
在集合地點,參與活動的孩子展示了他們的繪畫作品。為了使此次活動更加有意義,讓孩子從小樹立愛護環(huán)境的意識,本報在活動前期發(fā)出倡議:孩子可以“綠色”、“環(huán)保”為主題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并通過展示自己的作品來兌換樹苗。據(jù)統(tǒng)計,此次活動共收集到近30幅繪畫作品。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小博士幼兒園共有13個家庭參與了此次繪畫換樹苗活動。該幼兒園負責人郭女士表示,又是一年植樹季,孩子們早早地就開始心里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在活動前夕,孩子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用小小的畫筆畫出了自己心中的美好世界,并希望以此來換取一棵棵稚嫩的樹苗。
隊伍壯大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方新報》的大型公益植樹活動已深入人心,每當活動發(fā)出號召時,報名熱線便忙個不停。根據(jù)記者統(tǒng)計,今年共有500多名新老讀者參與了植樹活動,為歷年之最。這其中,除了連續(xù)幾年參加活動的老面孔,也有不少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新面孔,內蒙古恒眾堯律師事務所就是其中一員。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植樹任務,該律師事務所派出11名工作人員參與活動,并帶來了水桶、鐵鍬等工具。該律師事務所負責人王先生告訴記者:“律師這個職業(yè)不僅僅是為當事人服務的,還承擔著社會職責。看到《北方新報》刊發(fā)的報道后,我們便及時報了名,希望通過參與這樣的公益活動,為首府綠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樣,碧桂園內蒙古區(qū)域也是首次參加本報組織的植樹活動。“此次植樹活動只是一個開始,后續(xù)我們將參與到貴報組織的一系列環(huán)保公益活動中,感染、影響更多人從身邊點滴做起,保護環(huán)境、愛綠護綠,共同守護我們美麗的家園。”碧桂園內蒙古區(qū)域志愿者奇蒙格說道。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已經舉行的本報大型植樹公益活動之環(huán)保知識進校園活動,碧桂園內蒙古區(qū)域還將積極助力環(huán)保知識進社區(qū)、低碳騎行兩個系列活動。
祖孫攜手播綠
4月20日8時許,距離活動集合時間還有半小時,呼和浩特市鷹翔物業(yè)服務有限公司門前已經人頭攢動,眾多讀者自發(fā)攜帶鎬、鍬、水桶等工具陸續(xù)到達集合點。70歲的張國昌老人扛來重重的一大袋子舊報紙,習慣用此來換取樹苗。
今年是張國昌第6年參加本報義務植樹活動。當天,陪同他一起來植樹的還有11歲的小孫子。受張國昌影響,孫子已經連續(xù)4年陪同爺爺前來植樹。張國昌告訴記者,20日上午,孫子有興趣課,因為不愿意錯過一年一次的大型公益植樹活動,孫子于4月19日就懇請媽媽準許他20日請假去植樹。植樹現(xiàn)場,孫子生怕落后,與爺爺搬運樹苗、移入樹坑、揮鍬覆土……忙得不亦樂乎。當天,他與爺爺合力種了8棵樹。記者問他累不累,他大聲說:“不累。”張國昌告訴記者,帶孫子參加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可以在孩子的心里厚植綠色種子,從小懂得愛護環(huán)境,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山桃開花了
11歲的許嘉璐是金橋小學四年級(4)班的學生。去年春天,她與班里的10名同學一起來植樹,并精心制作了希望與小樹苗一同茁壯成長的心愿卡。今年,她與部分同學和家長再次來到現(xiàn)場。徒步爬山約2000米到達植樹點,許嘉璐的額頭上沁出細密的汗珠。不遠處靠山腳的山桃是她去年與同學和家長種下的。許嘉璐興奮地跑了過去。當看到山桃開滿了白粉相間的花朵,心愿卡仍然完好地掛在樹干上,她高興地合不攏嘴,站在樹旁踮起腳跟和小樹比身高。有過植樹經歷的她顯得頗有經驗,帶著新同學直奔“紅馬甲”那兒領取鐵鍬、樹苗。不一會兒工夫,許嘉璐和另外兩名同學及家長合力種下6棵樹苗。填好土后,孩子們照著大人的樣子將樹坑中的土踩實踩勻。隨后,3名學生再次將精心制作的心愿卡小心翼翼地掛在樹苗上。學生阿娜爾的媽媽感慨地告訴記者,城市里的孩子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混凝土氛圍中,業(yè)余時間接觸的都是電子產品,很少有機會親近泥土。參加義務植樹活動,不僅給了孩子接觸泥土、走進大自然的機會,還讓他們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快樂,既鍛煉了身體,又培養(yǎng)了勞動的興趣,是一個值得長期堅持的社會實踐。
除了金橋小學,當天,來自賽罕區(qū)錫林南路小學的10名小學生也在家長的帶領下種下了一棵棵小樹苗,為讀者林添上一抹新綠。
老讀者年年見
今年,老讀者葛向東再次來到現(xiàn)場,這已經是他連續(xù)第六年參加本報大型公益植樹活動。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們每年的一個堅持,能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生機盎然的森林,我覺得值。”葛向東每年都自帶鍬、鎬,早早來到集合現(xiàn)場,積極上山植樹。
讀者王女士也連續(xù)六年參加了本報公益植樹活動,每一年她都拍照發(fā)朋友圈留念,在小樹上留下心愿牌。“這片小樹是我們去年播種的,都活了,轉過去山腳下,是我們第一年種下的……”看到每一片山坡的小樹,她都能如數(shù)家珍,對這片林子 她充滿了感情。
當日,內蒙古高路公司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200余人來到現(xiàn)場,種下一片綠油油的樟子松,數(shù)目超過300棵。“這也是我們連續(xù)第六年參加新報大型公益植樹活動了,人數(shù)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同事們一到三月,就開始詢問活動什么時候開始。”工作人員曹凌燕告訴記者,大家還寫下了心愿卡,在山腳下喊出了自己的口號“建設靚麗內蒙古,我們在行動”。文·攝影/北方新報融媒體記者 王利軍 郝儒冰 牛天甲 首席記者 張學博
1.內蒙古社區(qū)報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qū)報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qū)報",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內蒙古社區(qū)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qū)報編輯修改或補充。
- 【內蒙古科協(xié)——科普e站】高分五號、六號衛(wèi)星正式投入使用:看
- 4人盜伐林木 判決后帶著家屬一同補種楊樹
- 未按時交清首付 一萬元定金打“水漂”
- 【內蒙古科協(xié)——科普e站】工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人機物 實現(xiàn)智能+
- 【內蒙古科協(xié)——科普e站】人工智能正改變未來 助推產業(yè)轉型升級
- 多次登上央視舞臺 厲害了!草原娃阿比亞斯
- 半小時內疊加發(fā)生5次交通事故 網(wǎng)友質疑 交警回應
- 男子冒充警察開房,還自己報警要求增援……
- 內蒙古中西部土壤墑情改善 未來三天自西向東仍有雨雪
- 三輪車司機被撞身亡 民警7小時抓獲逃逸司機